查看原文
其他

北京中年考研男的流调轨迹:只有一声活着不易的叹息

识荆 2022-03-19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冰川思享号 Author 白晶晶晶晶

一张北京人流调轨迹图,既是长安居大不易的真实写照,也尽显世事维艰下打工人的奋斗图谱。




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| 白晶晶


凌冬已至,原以为终能挥手作别最糟糕的2020,没想到,各地多点零星散发病例,又让疫情防控形势加码升级。看来,传说中的庚子魔咒,没那么容易翻篇儿。


近来,最让人唏嘘的,是一位北京中年考研男的命运。与成都确诊女孩信息泄露,被网暴骂夜店“转场王”不同,看到他的流调轨迹,没人戏谑得出来,只有一声活着不易的叹息。


▲北京新冠患者的流调轨迹(图/网络)


这位34岁男子,从北京顺义出发去宁波出差。在北京被检出了新冠肺炎阳性,卫生部门随即对他的行程进行摸底,发现他家住顺义,却住在海淀每天通勤50公里;人到中年还想报考清华大学研究生,却在考研前三天被领导安排去外地出差;为了出差去医院做核酸检测,结果发现自己患上了新冠肺炎。



01

“长安居,大不易”


好事的网友将流调结果做成对比图,搞出了城市生活大PK——新冠密接的成都人在打牌、蹦迪、美甲、茶馆;广东人在吃早茶、吃午茶、吃夜宵;南京人在上英语辅导班、数学辅导班、篮球辅导班;长沙人在茶馆、打麻将……就剩北京人在上班、开会、吃包子、挤公交。


▲网友把不同城市的流调轨迹拿来对比(图/网络)


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,有人反问,北京人还有生活吗?北京人只有活着。


有篇自媒体文章描述这位中年男士的苦闷生活,颇为精准——各种披星戴月、早出晚归,然后中间就是吃包子……规规矩矩,没有大保健、没有茶馆、没有麻将、没有逛街、没有酒吧、没有任何“劣迹”被严格的流调查出——北京千千万万的男士,就是这样扮演着规规矩矩的给家里挣钱的顶梁柱角色,一分钟休闲都没有。


当然,这话说得有点满了,多少男士不那么规矩,这回面临流调压力,估计也得规矩一阵子。但是,超一线城市生活,真不是想象中那么光鲜亮丽倒是真的。


就拿这位考研男来说,每天通勤50公里,其实真不算什么翻山越岭,也才刚够着北京人通勤时间的平均数。


根据2019年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《北京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特征分析》报告,北京工作日日均约610万人,选择公共交通出行,六环内平均通勤时间56分钟。


▲北京地铁(图/图虫创意)


有个概念叫极端通勤,单程通勤时间超过60分钟,就会严重影响生活幸福指数。而北京极端通勤比重占通勤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,全国最高。


北京路网高峰平均车速23.35km/h,一天通勤拥堵时长为44.97分钟,一年通勤拥堵时长为174小时。相当于一年中有22个工作日处于拥堵,折合经济损失约8400多元,是人均年通勤拥堵时间最长的城市。


流调中还有两位跨省通勤者,第一位密切接触者,早上8:30出门,从燕郊拼车到大山子,在包子铺买个早餐去公司开会,开到晚上8点,9点坐上地铁,再转一道大巴。回到燕郊时是深夜11点。


第二位自己有辆车,早上8点出门,开车上班。中午抽1个小时去楼下包子铺吃个饭,然后继续上班。晚上9点下班,开车回燕郊。


这里的跨省,指的就是住在河北睡城燕郊,上班却在北京。


中青报曾写过一篇特稿《开往北京的814路公交》,一文写尽跨省上班者的辛酸——“上班给北京纳税,晚上睡觉给河北纳税,天天四五个小时在路上跑。


02

“头条和心脏,只有一个能跳动”


曾在某职场社区,看过一位互联网公司程序员写的辞职理由——头条和心脏,只有一个能跳动。


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,年轻人求职首选的互联网科技公司,正是加班文化盛行的重灾区。


有人说,北上广不相信眼泪,但这里绝对相信加班。曾经有多少年轻人,为了感受大城市不一样的喧嚣、繁华,在时尚之都体味超一线的生活,却只能拖着疲惫的身躯,在加班的深夜,伴着路灯看霓虹闪烁。


▲北京深夜的街头(图/图虫创意)


北京夜已深,每一座亮灯的写字楼里,都有为了生活而熬夜加班的人。有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,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招聘了一位日本研发,上班第一天他对部门同事说:“我在日本就是个加班狂,希望大家能跟上我的节奏。”一个月后,他临走时扔下一句话:“你们这样加班,是相当不人道的。”


现实中,还真就发生过这样的案例。阿里和华为的员工跳槽到微软后,把加班文化也带了过去,经常“比赛加班”“半夜在工作群互发消息”。虽说,此后微软方面辟谣称,事件只是乌龙,不存在抵制其他公司同事的现象。但究竟是公关说辞,还是确有其事,相信打工人心里都有数。


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大城市,正在把加班文化植入年轻人的内心,像打上思想钢印一样,让他们心甘情愿用身体被掏空的方式推崇奋斗。



03

逃离北上广深


看过流调中北京人生活的苦闷,也有不少北京人愤愤不平。


有段子调侃说,北京望京居民全部要求做核酸检测。家属问,出门吃饭吗?我说,吃吧,吃个贵的。家属问,为什么?我说,万一出现在流调里,也显得高档一点。家属问,所以不吃包子是吗?我:对,为北京争光,吃个火锅。如果北京连夜生活,甚至大保健(正经的那种)都没有,那留在这儿的意义是什么?


类似的大讨论,近年来并不鲜见。一线城市已经不是年轻人就业的首选,越来越多的青年,将新一线城市作为安家置业首选。


▲以杭州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正成为年轻人新的选择(图/图虫创意)


从数据来看,新一线城市就业市场繁荣指数(JMPI)连年增幅惊人。生活成本重压之下,更多青年已经用脚投票,去新一线城市找到自己的土壤,生根发芽。


当然,一线苦拼,还是回老家安乐,纯粹关乎个人。之前,有位网友自曝离职经历,曾引发一场大讨论。其自述在老家成功通过了公务员考试,放弃了年薪75万的鹅厂工作。


有人觉得对他来说,不必要忍受996和租房度日了,算是一种解脱。有人觉得,这是逃避,只会让他的孩子再走一遍他现在走过的路。


图/图虫创意


留下还是离开?更像是无解的题。也许,有人会说,把北上广深生活描绘成地狱副本,自己还不是站着皇城不肯走?


其实,很多人是真心想走,却走不了。看看此前那些主动或被动“逃离北上广”的年轻人,回到家乡经历创业挫败、拼爹失败,或是不习惯被人情绑架的小城市生活,又逃回一线城市的例子就明白了。


回不去的是故乡,逃不掉的北上广。清华教授刘瑜口中,孩子正一骑绝尘地成为普通人也不是什么矫情,而是北京很多区升高中都很难。


想起了清明上河图,有人看出北宋盛世繁华,有人读出背后危机四伏。一张北京人流调轨迹图,既是长安居大不易的真实写照,也尽显世事维艰下打工人的奋斗图谱。


从北京新冠案例看世事艰难,也带火了一段话——


世人慌张不过是图得碎银几两,可偏偏这几两碎银,能解世间万千惆怅,可让父母安康,可护幼子成长;但这碎银几两,也断了儿时念想,让少年染上沧桑,压弯了脊梁……


细想一下,打工不易又岂止于北京?每一座被折叠的城市,都有展不开的焦虑。


*本文系网易新闻·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【冰川思想库】原创内容,未经账号授权,禁止随意转载。


*投稿邮箱:bcsxk2016@163.com

*商务微信:bingchuanxiaobian



冰川精华


九十岁钟叔河先生新作十四言白话诗一首


吴谢宇终于活成家长都不希望看到的样子!


“两头婚”毁了什么?


那个最了解邓小平的美国人走了





汇聚思想,分享锐见

公号ID:icereview


长按二维码关注


中国传媒榜·十大新媒体

微博·最佳深度报道媒体

今日头条·财经头条号百强

凤凰网评论·年度致敬媒体

网易号·年度最佳签约作者

凤凰一点号·年度深度报道榜

新浪财经·深度思想财经新媒体

百家号·最受欢迎图文创作原创作者

传递2017自媒体盛典·年度新锐评论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